2023年的投资逻辑后疫情篇

有不少网友都关注了2023年的投资逻辑后疫情篇和一些关于从博弈论角度分析疫情防控的热门话题,但是都不是特别了解,那接下来听小编的讲解吧!

新年伊始,经济活动加速恢复正常。社会各方都把稳定经济增长作为首要任务,与时间赛跑,给自己施加压力。因此,这是值得期待的一年。

过去三年,不仅是疫情本身,创投行业内外的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无论是俄乌战争、全通胀带来的资本市场重大调整,供应链的重组,或者说博弈带来的科技创新领域的脱钩,对大国的创新方向产生了重大影响。

前所未有的挑战

过去的一年,企业和投资机构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复杂形势。2022年我们所处的投资环境将是我20多年经验中最具挑战性的。

抗击COVID-19的斗争从大部分时间的防控到年底的放松,持续导致各地经济活动不同程度受阻,对企业造成了很大影响。

需求下降对企业造成了直接影响,企业收入目标难以实现,发展停滞甚至停滞。

首先是消费萎缩。消费者个人消费能力大幅下降。2022年双十一,天猫大部分品类,包括家电、服装等销售额同比下降约30%。这与美国疫情初期的消费情况有很大不同。当时美国的企业消费受到阻碍,但个人网上消费仍然比较强劲。在疫情已进入第三个年头的中国,无论是出于信心还是供应链原因,线上消费依然比较旺盛。消费下降,出行、餐饮等线下消费更是受到。

科技产品的另一大需求面是企业对信息技术的投入。传统上,大型互联网是新技术的大买家。现在这些都面临着经营挑战,并受到反垄断等政策的影响。他们对基础设施投资的意愿较低,对新技术的购买大幅下降;政府已成为信息技术的领导者。最重要的客户,但政府面临资金紧张,除非是在某些特定领域进行专项投资,比如新创;此外,外部需求压力也很大。2022年全年出口将放缓,四季度出口将开始出现负增长。

企业成长所需的融资环境仍未改善,融资支持发展之路受阻。很多投资机构都“平淡”,尤其是投资相对成熟企业的PE机构。2022年零投资项目投资项目较多;几乎所有仍活跃的投资机构均减少了投资数量和金额,平均下降幅度在30%左右;投资机构员工普遍存在情绪波动。由于疫情不确定性和出行的双重影响,项目融资所需时间大幅延长;此外,互联网作为战略投资者的投资意愿明显下降。

IPO渠道越来越窄。2022年赴美上市并不顺利;香港科技股大幅回调,流动性枯竭;A股等待时间、科创板科技属性认定、股东背景等不确定因素仍是巨大题。

基金融资环境正处于寒冬。美元投资者对中国经济和政策环境的担忧比过去要大得多,并开始提出“中国是否还适合投资”等基本题。过去20年,他们的投资判断主要取决于行业、阶段、团队等因素的选择。大多数美元LP已经三年没有去过中国了。人民币投资者的一大部分是高净值人士,目前投资意愿较低;另一个组成部分是政府引导基金,其战略和指导需求正在增加。筹集资金的资金普遍困难。保险资金是人民币融资的唯一亮点。

美国对中国部分产业链的产生了一系列连锁反应,业界对此感到担忧。例如,这些是否会演变成全面封锁?类似的会蔓延到其他行业吗?

好兆头是,2022年底开始封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2023年的首要任务是稳定经济。解封阵痛结束后,消费将明显提振,市场情绪将有所恢复。

确定性值得期待

作为一个投资技术创新的机构,我们需要在混乱的信息中找到一些模式和确定性。

从近期国内外整体反应来看,市场对中国经济活力的恢复抱有很大期待,特别是到2023年春季。一旦生产和消费恢复正常且不可逆转,市场情绪将迅速发生变化。在形势不稳定因素得到较好控制的前提下,2023年,资本将对能够带来高于平均回报的中国资产持积极态度。这在年初以来海外华人概念股的短期量价上有所体现。杰盛的业绩已经得到初步证明。

值得期待的是人们消费意愿的提升。2023年春节前夕,我们开始注意到线下购物、餐饮等明显增加;春节期间,国内旅游人数达3亿人次。当然,经历了2022年的困难,企业对于2022年年终的发放也更加谨慎,很多近几年和往年毕业的大学生还在寻找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各种现状意味着人们只能说他们善于消费。稳步提升。

信创推动政府和大型国有企业向国产技术和产品升级。其产生的自主可控创新机会,以及由此带来的市场消费和投资需求,值得期待。

癸卯年,各地开始大力“拼经济”,追求高质量发展和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积极推动风险投资创新,密集推出更大规模的引导基金。

投资逻辑

在此背景下,我们的投资逻辑如何适应新形势?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在中国经济全面走出疫情的背景下发现一些新机遇、新动力、新趋势。

一、民营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过去30年积累的财富积累、竞争壁垒,甚至人脉关系,都被一系列行业洗牌、反垄断、疫情所打破。企业家的行为需要与相关的社会政策相结合。哪里有失败,哪里就会有建立。有已经淡出舞台的企业家,也有准备创业的企业家。中国过去三四十年培育的企业家精神不会在一夜之间消失。政府保护中小民营企业的创新。创造财富和创造就业机会的能量。这意味着我国民营企业从破土而出到壮大的成长道路依然广阔,我们VC/PE行业还有足够的努力空间。而且,当民营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并不断发展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和重要武器后,如何处理好大型民营企业与政府的关系仍然是一个时代话题。

2、人民币基金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新一代风险投资人将以中国创新环境管理基金为主。美元LP对中国的兴趣将变得更加谨慎。如果美国政府出台性政策,美国LP将逐渐退出市场。美国以外的其他美元基金仍将主要通过投资中国寻求经济利益,不会受到地缘政治的太大影响。美元基金经理所熟悉的项目分析标准应予调整。项目的政策诉求普遍化,压缩了巨大的资金回报空间。但以政府为主体的基金将在支持地方创新创业和产业引进方面发挥更直接的作用。基金管理的作用这一范式预计将发生重大变化。

3、资本密集型项目尤其是资本密集型创新项目吸引风险投资的难度加大。人民币投资生态中缺乏这样一类有能力、有意愿在公司早期和中期投资数亿甚至数十亿人民币的金融投资者。这个阶段是大型美元VC和部分PE可以参与的。过去,大型美元VC基金投资30-5000万美元,甚至领投数亿美元的一轮融资是很常见的。对于一个规模超过5亿美元甚至20亿美元的投资者来说,这个数额仍然可以是一个高风险、高回报的项目。但对于大多数人民币金融投资者来说,要么在企业成立初期用较小的金额承担较大的风险,要么在公司成熟阶段用较大的金额进行低风险投资,而不会选择使用数字。亿来承担风险。只有一种特殊情况,那就是产业基金出于战略原因进行此类投资。因此,随着大额美元基金的逐渐减少,未来大部分VC项目将以小而美的单点科技项目为主。

4、随着对互联网和巨头的整顿暂时结束,国家开始鼓励经济发展、参与竞争。2023年,经济和互联网企业有望逐步回归发展轨道;但财务投资者短期内不会投资新的流量,而的创建离不开大量的投资,因此新的尚未出现。如上所述,而现有的流量仍将占据中心舞台。

5、了解中国的能力与洞察技术发展趋势的能力同样重要。中国正在走一条与美国不同的创新道路。与2022年相比,现在这种投资逻辑似乎更加明显。2022年底,中国将进一步优化疫情防控措施,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促进经济发展,鼓励消费;在世界的另一边,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已经全面实行自由化,并正在加息以抑制通胀。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及上游电池产业快速推进;2022年美国加密货币崩盘,在中国只是一个八卦;中国成熟的半导体产业工艺企业如火如荼地吸引大量投资;以ChatGPT为代表的美国人工智能底层技术正在达到新的水平……未来差异会越来越大。在两个平行世界中,要在中国进行技术投资,了解中国的能力就变得更加重要。

六、全供应链和中国供应链都在重组,新的全化似乎在两条轨道上前进。幸运的是,中国有一个非常巨大的市场。供应链重构存在巨大空缺需要填补。人口中技术原住民的比例很高。疫情加速了数字技术的推广,让市民对数字产品的应用更加得心应手。因此,未来几年,一些领域的供应链可能会进行重组,产生一些中国独有的技术和产品。近年来,中国企业和中国产品在市场上的地位也越来越高。在新兴市场,他们已经达到了与欧美企业平起平坐的地位。尤其是在东南亚和中东地区,他们对中国产品表现出越来越大的兴趣。兴趣;美国营造的竞争对抗氛围客观上展现了中国企业在市场的实力,这对于中国企业走出去实际上是有利的。在平行世界的另一边,监管机构越来越多地从地缘政治角度审视中国产品。TikTok、华为等已经深受西方消费者喜爱的中国品牌,家用路由器等家电产品,甚至新能源电池等,也将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和打压。

我们生活在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期待2023年重启经济的信心和活力,在变化中找到不变。这个不变的就是中国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只要有这个不变,中国的经济发展就有希望,我们的风险投资人就有机会。

关于2023年的投资逻辑后疫情篇和从博弈论角度分析疫情防控的话题今天就聊到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有文字均为原创文章,作者:admin

No Comment

留言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感谢你的留言。。。